《中國教育報》2018年09月06日第9版 版名:家教周刊
在全球化和數字化成為時代關鍵詞的今天,中國家長對孩子成長為國際化人才的重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“教育孩子,不為過去,而為未來”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家長的共識。
2017年12月12日,經合組織正式確定全球勝任力的定義:一是對地方、全球、跨文化議題的分析能力,二是對他人的看法和價值觀表示理解和欣賞的能力,三是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、得體、有效互動的能力,四是為了集體的福祉和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而采取行動的能力。
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師,且是較有影響力的老師。在孩子的國際化成長道路上,父母同樣可以大有作為。在全球化已經滲入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當下,只要父母注意在家庭活動中融入全球化元素,就可以將世界帶進家里,將客廳變成課堂,將飯桌變成課桌,為培養孩子的全球勝任力創設環境,成為孩子的任“全球勝任力導師”。
1 具備全球意識:將世界帶進家里
在不遠的未來,越來越多的孩子需要在全球化職場上競爭一份自己想要的工作。具備全球勝任力,將是新一代應對未來生活和工作的必需能力。
“培養孩子需要一個村子的合力”,是一句非洲的諺語,說的是父母需要善用周圍的資源和力量培養孩子。在全球化的今天,這句話可以改成“培養孩子需要地球村的合力”。父母可以帶著全球意識,用好地球村的各種資源,布置一個具有世界意味的家。
首先可以從掛一幅世界地圖或擺放一個地球儀開始。這兩件并不昂貴但功效神奇的物品,既是一種家庭裝飾,也是陪伴孩子從幼兒開始的玩具、學具,還可以是全家人休閑娛樂的伴侶。
世界地圖告訴孩子世界有多遼闊,幫助孩子認識世界、開拓視野,在其中找到知識和樂趣??梢詮恼J識陸地與大海開始,了解城市與自然的概念,知道不同國家與各種政體;可以從形狀開始,發展山川河流等地理知識和日月星辰等宇宙認知;還可以在玩中學,講述地圖背后真實的或虛擬的故事。
每一次家庭出游都可以從地圖開始啟航做功課,比如去美國旅行就先在地圖上找到自由女神像的位置,了解與迪斯尼、漢堡薯條、爆米花、蝙蝠俠、超人等有關的地理概念與故事。
其次,與孩子一起關注來自全球的生活用品背后的故事。經合組織對全球勝任力的解讀報告中有個故事:一個小學生從衣服的標簽上發現自己的大多數衣服都產自孟加拉國。她十分好奇地上網瀏覽各種服裝的網頁,發現有一些品牌更關心工人的人權問題,而有一些品牌則長期存在“工廠工作環境惡劣”的問題。于是她閱讀更多的文章后,開始購買進行公平貿易的品牌,并積極呼吁制造業在道德上負起應盡的責任。這個孩子的行為,體現了全球勝任力的個目標維度——從自己的生活出發,對地區、全球和跨文化議題的分析能力。
目前,有越來越多其他國家和地區生產的物品進入我們的生活,從紙尿褲到化妝品,只要稍加留意,就會發現這些物品攜帶著各自的文化基因。父母可以從這些實物出發,跟孩子一起討論其中蘊含的經濟、地理、社會、道德等話題,將世界帶進家里,為培養孩子的全球勝任力創造環境。
2 開展家庭活動:在游戲中打開全球視野
比很高的跨文化之旅。
在家庭活動提供的這些全球化情境,有助于孩子突破單一文化的認知瓶頸,在文明的交流與碰撞中了解何為求同存異、因時而變、因事而制,使孩子對世界文明的見解日漸廣博精深。父母和孩子要就這些元素進行深入的討論與研習,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孩子的交流與溝通能力,加深彼此對全球化的理解。
我認識的一個孩子今年被美國康奈爾大學歷史專業錄取了。他說:“我對歷史的興趣,源于父親對我的影響和培養。父親會給我講二戰、美國內戰等歷史情節,看新聞時也會拉著我一起看,也經常會對我提問,讓我用帶有歷史觀的角度去思考他提出的問題。”在這種文化熏陶中成長起來的孩子,即使有朝一日面臨文明的沖突與裂變,也會以寬廣的胸襟與視野,游刃有余地化解各類難題。
策劃并實現這些有意義的家庭活動并不昂貴,但現在不去做,后果或許是未來承受不起的。
家庭活動是指家庭成員一起參加的活動,既可以是普通的一頓飯、一次散步、一次聊天,也可以是有計劃的親子閱讀、運動、游戲、旅行等。家庭活動不但是童年的禮物、和諧親子關系的利器,也是培養全球勝任力的有效載體和唾手可得的機會。
全球化已經滲入我們的吃穿住用行,父母可以跟孩子聊聊美食背后的歷史與文化。孩子收到來自不同國家的禮物時,父母可以跟孩子討論其背后的國別文化,或者像關注服裝背后人權問題的女孩一樣,去了解那些禮物的生產情況。
親子共讀能讓父母和孩子彼此心意相通,也有助于培養孩子具備全球勝任力的第二、三個目標維度——能理解并欣賞不同的看法和世界觀;能與不同性別、來自不同國家和民族,有著不同宗教、社會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良性互動。
如果說閱讀是模擬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、得體而有效的互動,那家人一起看電影就相當于開放的跨文化學習之旅。電影融多種藝術和現代科技于一體,承載著不同文化的基因與傳承,觀看不同國家的電影并進行深入討論,不啻為性價。
3 培養“斜杠青年”:鼓勵孩子參與世界
孩子的世界會一天一天變大,從父母精心構建的舒適家庭,逐步走向世界。父母要鼓勵孩子參與世界,有條件的時候幫助孩子走出去。
我們這一代人走出去參與世界的方式很少,主要是出國留學或者進行國際訪學。但今天的孩子通過互聯網就與世界建立起聯結。
《連線》雜志的創始主編凱文·凱利曾將人類與文化載體的依附關系分為“言語之民”(文化來自口口相傳)、“書籍之民”(從五百年前古登堡發明活字印刷術算起)以及如今的“屏幕之民”。他舉例說:一位朋友的女兒從小就習慣了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指指點點,某天這位朋友將一張打印好的照片放在桌上,女孩走上前去,數次嘗試將它拉大,未遂,于是對父親說:“它壞了。”
在技術發展帶領的數字化時代,數字化是與全球化并列的兩大關鍵詞,未來的一代將同時兼具數字化與全球化的特點。因此,父母可以不出家門,跟孩子一起通過線上學習培養全球意識,然后在真實生活中引導、鼓勵孩子參與、行動。
當然,真實的情境體驗也不可缺位。“PISA之父”、經合組織教育與技能司司長安德烈亞斯·施萊克爾14歲就開始在德國國家少年交響樂團中參與演奏。他說:“通過音樂,我開始逐漸認識世界,我可以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孩子們演奏音樂,這個經歷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業學習,但它幫助我打開了與新的國家、文化、事務和人們交流的大門。”在全球化背景下,孩子們日常就生活在地球村里,有可能接觸到來自不同國家的人與事,可以找機會適時參與。
英國教育專家托馬斯·海頓曾講過他的間隔年故事:“高中畢業后上大學之前,我選擇過一個間隔年,這是對我成長較重要的事情。”這一年,他先找了一份全職工作——在超市切奶酪、賣奶酪,然后用剩下的時間和賺到的錢環游歐洲。在工作和旅途中,他更深入地了解英國,并認識來自世界各國的人,了解他們的國家,也變得更加獨立。他特別談到父母的鼓勵,并稱是“從父母那里收到的較棒的禮物”。
全球勝任力特別強調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了解對方、設法理解對方的不同觀點,從而進行開放、得體、有效的交流互動,然后將所學用于為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的集體福祉采取建設性行動。未來的人才往往是多才多藝、具備跨學科能力的“斜杠青年”,他們帶著自己的文化根基參與世界,能有效地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批判性思維,對國際性或跨文化問題形成有自己見地的觀點。
孩子如果在家庭中培養起全球勝任力基礎,擁有全球視野、心態開放包容,具備獨立思考能力,他走進學校就會更開放地學習,長大以后才會成為一個具有同理心、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全球公民。
(作者系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董事長兼CEO)